12
當前位置:
首頁
/
茶文化研究 / 茶文化推廣
  • 分類:鶴峰茶史
  • 發布時間:2017-08-25 00:00:00
  • 訪問量:0
概要:茶文化推廣
概要:茶文化推廣
詳情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后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后,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一、中國茶文化簡史
  第一 漢魏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醞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后,兩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1)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飲茶始于西漢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2)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3)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漢代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于巴蜀。
  第二 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1)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恫杞洝返牧餍?,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第三 宋元時期——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云:“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四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第五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余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二、鶴峰硒茶
  湖北鶴峰,古稱容美,是我國古老產茶區之一。明清時期鶴峰茶葉被列為宮廷上乘貢品,稱為“貢茗”,1876年廣州商人林紫到鶴峰開辦茶號,生產加工紅茶,出口到歐美俄國。清光緒年間,美國茶師到鶴峰考察,稱鶴峰紅茶為“上品”。英國人稱鶴峰“容美茶”為“皇后茶”。鶴峰硒茶,茶條索緊細圓直,色澤翠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醇厚,葉底嫩綠勻整;天然含硒。鶴峰硒茶不僅茶湯口感清香、鮮美、回甜味持久,能使人們享受到茶香的樂趣,而且又為人們補充了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國內專家對富硒茶深入研究發現,該茶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班塊的形成,預防和治療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以及促進生長發育、延長生長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進行茶葉加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消費群體廣泛,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由于具體特定的區域資源優勢,使得產品不僅在省內,而且在國際、國內均具在廣泛的市場開發前景和空間。
  (一)什么是硒,人體為什么缺硒?
  1973年,聯合國衛生組織首次宣布(1996年再次確定):硒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硒是1817年被瑞典化學家貝捷利亞發現的以希臘月亮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它的符號是Se,化學周期表中序號34,介于砷與溴之間。我國約有72%的地區屬于國際上公認的缺硒地區,自然環境低硒,故糧食天然植物含硒量極低,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硒,在預防疾病時又不斷流失,從而導致缺硒。
  (二)缺硒的生理表現:
  我們已經知道,硒是一種人體必須的微量無素,但人體缺硒,會怎樣呢?
  大約六十年前,人們在中國黑龍江省的克山縣發現一種奇特的病。病人的面色蒼白,手足冰涼,氣短,嘔吐等。死亡率相當高,由于當時對病因一無所知,故稱為克山病。后來,研究發現,克山病發病區的家畜普遍患有白肌病,而白肌病可用硒治療。因此,在有關部門的作下,用硒進行了防治克山病的試驗,效果十分明顯。后來得出結論:克山病的原因就是缺硒。大骨節?。罕憩F在患者的軟骨組織多處出現一小塊一小塊的壞死斑點,骨頭嚴重畸形,指關節異常粗大。后來經研究,也得出結論:與克山病的原因一樣,缺硒是造成大骨節病的主要原因。
  (三)硒茶產地
  鶴峰硒茶產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區,鶴峰硒茶品質特點以富硒、味鮮、香高、色綠、形美、顯毫六絕著稱于世,多次在全省和全國茶葉評比中獲獎奪魁。全州現有茶園面積25萬余畝,年產量20萬擔,年產值近2億元,年創稅1000萬元以上。全縣現有茶園10.1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占57%,位居湖北省第一,被省農業廳授予“湖北省良種茶園第一縣”?,F全縣年產茶3256噸,產值7051萬元。鶴峰縣硒資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埋藏淺等特點。硒礦主要賦存于二迭系茅口組二段(硅質巖段)地層中,主要分布在沐撫—板橋、羅針田—馬者—鐵廠壩、向家村—奇羊壩、中間河—黃村—沙地花被、雙河—紅土溪—石窯、芭蕉—盛家等地。硒礦儲量達50多億噸,含硒品位為230—6300克/噸。雙河漁塘壩(前坪背斜與太山廟背斜之間雙河向斜南西段)擁有世界上唯一的獨立硒礦床,已探明儲量64萬噸,純硒平均含量3637.5ppm,改寫了“硒不能形成獨立工業礦床”的傳統結論。全縣含硒碳質頁巖和石煤出露面積為850平方公里,礦層厚度3.6—9米,硒礦儲量達50多億噸,每噸含硒500—5500克,最高達84公斤,土壤硒最高178.8ppm,平均19.11ppm。以硒礦床為中心的鄉鎮均為高硒區,占全縣總面積的73%。
  鶴峰縣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硒礦儲量位居世界第一。所產茶葉無污染且富含人體必需的硒元素,茶葉平均含硒量1.068ppm。長期日均飲用富硒茶500ml,是人體補充有機硒的最佳途徑,具有抗癌防癌、抗高血壓、延緩衰老的功效。
  (四)硒茶所具有獨特性:
  1、硒茶抗氧化能力強,能清除水中污染毒素,隔夜茶能夠飲用。
  2、硒茶溫、涼、冰均可飲用,此茶濃、苦而不澀,后口甘甜;淡,清香爽口。
  3、硒茶具有安神作用,因此飲用此茶不會導致失眠。
  4、硒茶飲用后,胃不反酸。
  (五)硒茶的飲用方法:
  用80-90℃的沖泡3-5分鐘即可。每天飲用量不限。前期如出現大便、尿增多,屬于排毒現象。2-3天后即正常,可繼續飲用。晚上泡好,轉天早上空腹飲用二至三杯涼茶效果更好。
  (六)關于鶴峰富硒茶的研究
  1989年9月6日,陜西省科委在北京召開了鶴峰富硒茶開發研究鑒定會,對鶴峰富硒茶品質、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成果,進行了科學鑒定。經以亞太地區營養學會執行主席沈治平教授為首的三位營養學、茶學、醫學專家鑒定認為,鶴峰富硒茶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1、有益成份豐富,自然品質好。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測定,含氨基配3.08%;最高達5.69%;茶多酚30.35%;茶葉自然品質好,是適合制綠茶的優質原料。
  2、無農藥污染,符合衛生標準。鶴峰縣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經商業部茶葉加工研究所檢測,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總局、衛生部頒發的關于綠茶、紅茶衛生標準,是天然的綠色食品飲料。
  3、富含硒元素。平均含硒0.6530mb,最高值為3.853mg,比我國非富硒茶地區茶葉平均含硒量0.15mg高5.5倍,具有很強的營養保健作用。
  4、鶴峰富硒茶,是具有廣闊前景的保健品,特別對人體補硒有益,并有一定的增強機體活力、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輻射作用。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飲鶴峰富硒茶后欣然題詞“健康佳品,馳譽神州”。中國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題詞贊譽:“鶴峰茶富硒抗癌色香味具佳系茶中珍品”亦有學者題聯語贊曰:“陸羽聞知應奮筆,茶經續寫富硒茶。”
  天然鶴峰富硒茶的珍品為鶴峰毛尖系列,分翠峰、銀針、翠芽等,其品質特征是:芽葉嫩壯勻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高長帶花香,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美、回甘,葉底嫩勻成朵。短短的幾年來,鶴峰名茶分別于1987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88年被評為省地方名牌產品,同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1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獎。1990年獲陜西省優質保健品金獎,1991年獲中國優質保健食品金獎,獲國際茶文化節名茶獎,1992年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和國防大學旅游購物節金鷹獎,1994年榮獲中國億萬群眾最佳喜愛的國家用品最佳消費獎;1998年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

 三、茶藝
  (一)茶藝史
  茶藝,萌芽于唐,發揚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云:“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沖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后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陳香白說茶道有‘七義一心’,茶藝是其七義理之一。茶藝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屬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的以茶葉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總稱??梢园巡杷嚫爬?ldquo;茶道的表現方法;可以把茶藝限制為“工夫茶藝”或是“綠茶茶藝”等等。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傊?,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茶藝的含義
  1.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2.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于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3.茶藝是一種舞臺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臺、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4.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5.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6.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發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臺,進入千家萬戶,成為當代民眾樂于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三)茶藝的主要內容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制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2.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于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4.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5.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于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四)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為四大類:
  1.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為眾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眾,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于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臺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2.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鑒水,聞香品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于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妝不可過濃過艷,表情最忌夸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3.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碗),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說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慈伺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欲望,產生“即興購買”的沖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里。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并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4.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功法,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功法,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F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制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這是描述信息

官方微信公眾號

公司地址:湖北省鶴峰縣走馬鎮陽河村六組
服務熱線:
0718-5683666
網址:www.thebakehousemysore.com

COPYRIGHT ? 2017 鑫農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4002209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宜昌

国模肉肉啪啪人体欣赏,两个人的免费HD完整,小说区图片区视频区电影区